文 化

 

 

 

首 页

 

文 化

 

影 视

 

音 乐

 

照 片

 

链 接

 

影音在线

包公的故事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包拯歷任端州知州、監察御使、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知諫院:瀛州、揚州、廬州、池州、江寧、開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後官至樞密副使而卒,追贈禮部尚書。包拯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經有以他為主人翁的故事、小說和戲曲。元雜劇中有大量的包公戲,他是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歲,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商議》傳世。「包公」劇集系列自93年重新推出以來,拍攝了近500多集,掀起了包青天旋風,引發城中熱潮。

包拯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秉中坚...... 包公劇集塑造了的包拯的艺术形象。现在让我们轻轻揭开历史帷幕,看一看真实人物的面貌。

    大奸必摧反贪官、除恶霸,是包拯一生中最为突出、最为后人称道的业绩。在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有名的包公戏。在戏里面不仅塑造了清官包拯,还塑造了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这一帮人马团结一心,神通广大,铡贵戚、铡国舅、铡一切贪官污吏,包公手握尚方宝剑,甚至连皇帝的圣旨也可以对抗。什么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什么阴阳镜,连阎王老子也要退让三分,什么妖魔鬼怪也都不在话下。这些带有神奇的情节, 是人民创造的,人们看了心情舒畅,扬眉吐气,贪官污吏看了胆颤心惊。这些神奇的情 节并不完全是事实,这是被夸大了的艺术形象,真实的包拯既无这么大的权力,也无这么大 的神通。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应该说,这一切艺术创造又都是有其历史事实做根据的。在包拯30多年任职期间,在他的弹劾之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是亘古少见的!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包拯往往奏上三本、五本、七本,甚至连奏多本,像连珠炮,火力十分集中,大有不达 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这些被弹劾者,都是有权有势有后台的人,是活老虎。其中有些人比包拯的官职还要高,权能通天,雄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包公敢于据理力争,不畏权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出类拔萃、望尘莫及的。如6次弹劾张尧佐,弹劾宰相宋庠,7次弹劾王逵,都是震动全国的大案。其中特别是弹劾张尧佐,是很典型、很有代表性的。

    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原来在基层任推官、知县、知州等小官。张贵妃得势以后,他进入京城,很快就当上了三司户部判官,户部副使。不久,他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管理官员的任用),又晋升为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刚加上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 又晋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正式担任三司使。这种扶摇直上、一年之内晋升4次,简直是坐飞机式的升任,使许多人感到吃惊。

三司使是户部副使的顶头上司,包公任户部副使时,亲眼目睹了张尧佐的为人。当包拯踏入谏院,便着手整顿纲纪,端正朝风,和谏官陈旭、吴奎等人对张尧佐提出弹劾,展开抨击,指出张尧佐是个庸才,建议仁宗皇帝把他调离三司,降职使用改授其他闲散职务。

    过了月余,张尧佐不但没有贬低,反而提升为比三司使还要高的宣徽南院使,并同时兼任另外三项重要任务,这次弹劾的结果,张尧佐的势力更大了。很明显,仁宗皇帝有意要顿挫台谏官的锋芒。皇帝的任命一出,群臣议论纷纷。包公在3天内又上了第二个奏章,更尖锐地指出张尧佐是窃踞高位,不知羞愧,是盛世的渣滓,白昼的魔鬼!其用词已经达到异常的尖锐。 过了几天,未见动静,包公又趁热打铁,发动第三次弹劾,指出张尧佐一日而授四使, 比之过去,史无前例,访之今日,人心不安,这不仅破坏了章典,损害皇上的威信,也损害 了国家社稷的利益,是万万使不得的。仁宗皇帝仍听不进这些意见。

    这时不仅唐介、张择行、吴奎群起参加弹劾,连平时很和气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也挺身而出,批评张尧佐恩宠过甚,使忠臣齿冷,义士心寒;如不采纳,请罢御史中丞之职。台谏已经发展到大臣要掼乌纱帽了,仁宗仍然下不了决心。

    王举正不得已亮出最后一张王牌,要求廷辩。也就是与仁宗当面诤谏。在这次廷辩当中,包公作了长篇发言,措词激烈,情绪激动,唾沫溅到了仁宗的脸上。满朝文武大臣,大 惊失色,仁宗处境尴尬,摆驾回宫。

    这次廷辩震动了全体朝臣。聪明多智的张贵妃从中疏通,张尧佐自动请求辞退免去了一些职务。但是仁宗皇帝玩了一个缓兵之计,只过了几个月又把宣徽使的重任委给了张尧佐。 包公又继续与吴奎联名上章,指出张尧佐贪欲过盛,不能逞其私欲,熏灼天下。4天不见回音,包公又连续上章,提醒仁宗,大恩不可频频给人,给多了就降低了君王的威信;群臣的舆论不能固执地违背,抵触过分了就会失去人心,造成动乱。

    这样一再地劝谏,终于说动了仁宗,张尧佐不再升迁。张贵妃又病死,外戚擅权的危险局面才算暂时缓解。6次弹劾张尧佐,是包公一生许多重大经历中的一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刚正不阿、大奸必摧、敢当风险的气魄、决心和毅力。人们称他为“包青天”赋给他许多神奇的幻想色彩,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宋朝小介

公元 960 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接到河北邊關告急,北漢和遼進犯,后周宰相未經辨識,就派大將趙匡胤率兵前去應戰.但第三天卻在眾將的踀踴下,在陳橋的地方把事先準備好的皇帝才可以穿的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他為帝,史稱"陳橋兵變".于是遼兵和北漢兵也不見了.回到京城後.趙匡胤用古代的禪讓的方式,取后周之位而成為宋王朝的開國君主,為宋太祖.

宋太祖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在取得政權後,又在一次酒會上勸告他的將領們放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從此宋王朝成為一個極度中央極權的政權.經十九年的南征北討,宋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二百二十五年改朝換代的戰爭時代. 但沒有長城的保護,宋王朝面對的是一個群強竭起的天下,北方契丹族的遼,西北黨項族的夏和後來東北女真族的金,蒙古族的元的軍隊都可以長驅直入,對他造成極大的威脅甚至被滅亡.

 北宋开国后,通过收兵权、削相权及制钱谷等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同时,科举制度获得极大发展。北宋中叶,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仁宗时,出现短暂的“庆历新政”。熙宁时,产生了影响巨大的王安石变法。北宋末,统治极度腐朽,终于酿成“靖康之难”。南宋时期,当权者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压制军民抗金斗争,甚至不惜惨杀爱国将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偏安王朝虽最终覆灭,却产生了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两宋时期,在技术改进与租佃制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获得显著发展;手工业分工细密,工艺先进,产品闻名于史;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货币流通扩大,诞生最早的纸币。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首页 | 文化 | 影视 | 音乐 | 照片 | 链接 | 影音在线